大元通宝历史文化价值解析 大元通宝铸造背景是怎样的?

大元通宝是什么时期铸造的,八思巴(公元1235—1280年)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(又译“发思八”、“帕克思巴”),本名罗卓坚赞,意为“慧幢”,系西藏萨嘉人氏。据说其人三岁能讲喜金刚修法,听众叹为稀有,于是称之为“八思巴”(藏语,意为“圣者”)。九岁时,又因讲论金刚续本《二观察》而名声大著。南宋淳祐七年,他随其伯父萨班·贡噶坚赞至凉州(今甘肃武威),会见成吉思汗之孙,蒙古窝阔台汗次子阔瑞皇太子,自此归附蒙古。下面钱币控的小编将会给大家详细介绍大元通宝的铸造背景,分析大元通宝的历史文化价值。
 
南宋皇宋元年(公元1253年)八思巴被忽必烈召至左右,为忽必烈夫妇等二十五人授佛戒。忽必烈即位后,他于中统元年(公元1260年)被尊为“国师”,授以玉印,任中原教主,统天下教门。至元年间,奉诏创制蒙古文字并于至元六年(公元1269年)颁行全国,称“蒙古新字”或“蒙古字”,俗称“八思巴文”。
 
次年又升号“帝师”,进封“大宝法王”,统领西藏十三万户。至元十三年八思巴返回西藏,由元世祖忽必烈作施主,集康藏七万僧众兴曲弥法会。自任萨迦寺第一代法王,执掌西藏政教全权,为西藏实行贵族僧侣统治之始。他还曾将藏族建筑技巧,雕塑等引进内地,又将内地印刷术等传入西藏。有著述三十余种,传世至今的有《萨迦五祖记》。
 
元武宗海山,至大二年(公元1309年)铸,非年号钱。有汉文及蒙古文两种,版式繁多,大小厚薄不均匀。折十蒙文的发行量比较大,较为常见。汉文“大元通宝”分大小两种,均极其罕见,小型尤少,皆为古钱珍品。
 
元武宗至大四年、五年(公元1310年—公元1311年)铸当十“大元通宝”八思巴文钱。“大元通宝”八思巴文钱以一当十通行。公元1253年吐蕃喇嘛八思巴到开平见忽必烈,得到信任。忽必烈尊他为国师,不仅命他统领佛教,还让他创制蒙古新字,俗称八思巴文,成为元代法定文字,与汉文及其他文字并用。八思巴文系由古藏文增删变形而来,共有字母四十一个,属于拼音文字。当时凡有诏旨,都用新蒙古文字。
 
元武宗至大三年(公元1310年)始铸大元通宝。诸谱:大元通宝有小平及折十大钱,钱文分蒙、汉文二种。其中,蒙文当十大钱为正式通货,曾广加铸行。汉文大元通宝诸谱载有小平及折十背梵文钱,评级皆高。大元通宝折二背梵文诸谱未录,应为试雕样钱并未铸行。据悉,真品大元通宝行情收藏比较好,价格一般在1000元左右。
文章下方广告位
随机文章
热门文章
热门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