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正元宝,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,五代十国时期,前蜀高祖王建通正元年(公元916年)铸。钱文及体制均仿开元钱,然制作粗率。此钱铸造欠精,铜色褐红,钱径约2.2厘米,重约2.6克。钱文为隶书体,旋读。多光背,背有星月纹少见。 另有一种大样钱,文字稍逊,“元”字右挑,数量略少。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王建永平五年(公元916年)改元通正,同年铸造通正元宝。钱面文基本属于隶书体,钱文旋读,钱背多光素无文,也有上铸星纹、月纹者。钱体较薄,小于开元钱。《泉志》:“李孝美曰:按此五钱文皆王氏父子年号,当时所铸,并径七分,重五铢,形制粗恶,今世所存甚多。余按:通正、天汉、光天、乾德钱皆重三铢,独咸康钱重三铢三絫。” 铸造背景:唐壁州(四川导江)刺史王建,从894年开始,先后兼并西川、东川和汉中之地。在成都称帝,国号蜀,史称"前蜀"。子王衍继位,以奢侈荒淫、刻薄百姓著称。925年,后唐庄宗派兵灭前蜀。 铸造时间:(公元916年)铸行。 特征:铸工较粗,大字版有铸造精美者,稀少。 方孔钱来作为流通货币,方孔币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,使交易逐渐便利起来。这种元宝非常独特,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金钱,还有当时的经济情况。为此,众多收藏家都纷涌而至,以期能够找出保留完好的通正通宝,以满足当代经济研究所需。从而可预计,其收藏价值、研究价值极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