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昌开元背后毁佛铸币的故事,大家知道吗?

从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(845年)至会昌六年,曾铸行钱背纪年(我国最早的钱背纪年钱)又纪地、钱形不一、钱文不精、钱质粗劣且版别繁杂的钱,其行期短,铸量大,纪地多,分布广,它即是“会昌”钱。这种钱背文铸有扬州纪年的“昌”字、长安京兆府纪局的“京”字、湖北荆州纪地的“荆”字等23种钱文。今传世与出土颇丰,市场价格不高,收藏此钱的人较多。有人说它们是“佛的化身”,不无道理,此钱来历的确与兴佛、铸佛、毁佛有关。 840年,唐武宗即位,以李德裕为相,贬牛僧儒等人,抑制宦官势力。又会昌三年杀刘稹,打击藩镇割据势力。会昌五年,诏陈佛教之弊,毁寺(官赐匾额者)4600余区,毁招提、兰若(私造佛寺)4000余区,还俗僧尼26万余,收良田数千万顷,释放奴婢15万人,史称“会昌灭佛”。   毁佛与铸钱有何关系?安史之乱后,唐朝采铜冶炼业正值恢复期,采铜量不高,产出的铜矿多用于造佛器,很少一部分用于铸钱。又因铸钱费用往往高于钱价一倍,加之官僚、地主、商人积钱之风极盛,以致通货不畅,市面现钱减少。因而唐宪宗下诏:富家积钱过500贯者处死刑,王公大臣积钱受重刑,钱没入官。但禁令行不通。唐文宗时,又下令富家积七千缗,余钱送市上流通,结果仍行不通。 在积钱禁令屡禁不止、铜源不足的背景下,唐武宗只得废减全国各宗教,将其铜像钟磬等全部销毁。各州县得到大量铜材后,又令各地按开元通宝钱样就地自铸州钱(即22种会昌开元通宝钱),与朝廷京钱(即开元通宝背京纪地钱)并用,行使于当时社会。要改变钱重货轻的积弊,或许这一创举是较为有效的。会昌开元通宝钱的铸行,并不在于其币质、铸工、钱文有多粗糙,它们的经济作用远比其钱币本身的价值高得多。
文章下方广告位
随机文章
热门文章
热门标签